首页 > 电商杂谈 > 经济学的三个核心概念,看完秒懂市场!
2016
05-28

经济学的三个核心概念,看完秒懂市场!

第一,经济物品

物品不仅包括产品或商品,也包括服务、友情、声望、空气、清洁、幽静、爱人、爱,等等。凡是“有比无好”的东西,不管是有形或无形,都是物品。从个人的角度看,亲生的孩子、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都是“有比无好”;美丽的相貌、可信的声誉、动听的声音、温馨的回忆、思考的能力,等等,都是物品。

经济学的三个核心概念,看完秒懂市场! - 第1张  | vicken电商运营

物品可分为两大类:其一是经济物品;其二是免费物品。在“有比无好”的前提之下,有一大部分是“多比少好”的。“多比少好”是经济物品的定义。这些定义中的“好”,是很传神的。因为“好”是所有人共同的追求。

“多比少好”的经济物品,在现实世界中比比皆是。黄金白银、葡萄美酒、鲍参翅肚、水果蔬菜、衣食住行、旅游憩息、天伦之乐,等等,都是经济物品,因为这些都是多一点比少一点好。

在所有的物品中,有很少一部分是“有比无好”,但却不是“多比少好”的。其原因是这种物品供过于求,即使再多一点也没有用,所以“多比少好”是谈不上的。这样的物品不多,而最常被引用的例子是空气。在空气清新的地区,空气用之不竭,没有人会争取多一点空气。空气虽然非常重要,但也只能说是“有比无好”,不是“多比少好”。空气于是就成为一种免费物品而非经济物品。话说回来,在人烟稠密地区,空气污浊,希望多一点新鲜空气就变得很现实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新鲜空气就再也不是一种免费物品,而是一种经济物品。比如治理雾霾,所有人都会为此付出代价——你纳的税用于治理,甚至为治理你需要多纳税。

第二,稀缺

“多比少好”是经济物品的定义,也是稀缺的定义。凡是经济物品,都是短缺的、不足够的。

稀缺是由于供应有限而引起的。人的需求量增加,即使增加供应也仍然是短缺的;人的需求量减少,有限的供应可能被认为是不缺乏的。也就是说,缺乏的程度,是由需求决定的。

一种缺乏物品,一种经济物品,其供应是不能完全满足人的需求的。于是,这物品就变为“多比少好”了。既然“多比少好”,人要争取多一点,那么他们就一定会愿意付出一点代价。

因此,凡是人愿意付出或多或少的代价来争取多一点的物品,都是短缺的、不足够的,那就是经济物品了。

市场上,为了获得经济物品,我们要付的代价就是价格。所以我们可以说,凡有价格的物品都是缺乏的,不足够的。即使是市场上供过于求,也并不代表这种物品不短缺,只是人们获取它时可能会付出较小的代价(更低的价格)。如果一直供过于求,那么就会减少供应,甚至退出。价格仍然会恢复到合理水平。

在生活中,为了获取经济物品,我们要付出的代价就是成本。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凡是有成本的物品都是稀缺的,不足够的。

比如友情、爱情。你得付出,你得包容,你得牺牲一些其他选择。

比如声誉和品牌。你得投入、你得限制自己、你得创新、你得定位(选择)。

选择就会产生机会成本。舍(去)的选择就是取的机会成本。中国行业龙头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做得不够好,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不愿意舍的东西太多。比如不愿意放弃大众市场的销量,不愿意放弃学习与模仿机会。而如果选择却不愿意放弃,机会成本就很低,那么,选择本身反而构成了企业最大的战略成本(真实成本)。目前中国很多行业龙头企业正在被这个成本所困扰。

据统计,目前我国生产的消费品中,有100多种产品产量居全球首位。其中,家电、制鞋、棉纺、化纤、服装等产能占全球的50%以上,轻工、纺织出口占全球的3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消费品制造、消费和出口大国。产业规模如此巨大,但却难称制造强国,消费品有效供给不足的缺陷日益凸显,品种结构、产品品质、品牌培育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容回避。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是,中国正在兴起一个规模可观的中产阶层,其消费需求正从“有”向“优”升级,从温饱向小康转变。当巨大的产业规模不能与庞大的消费群体完全对接,就会出现一方面低端产品产能过剩,另一方面追求中高端品质的消费流向境外。中国人的出国游变成购物游,比如购买电饭煲、马桶盖、儿童食品和儿童用品等,原因就是中国在这些方面的产品,无法满足相应需求。

尽管这里面的确存在历史因素和时间因素,但与中国行业龙头企业战略选择不坚定,不愿意承担机会成本有很大的关系。

反观华为公司,坚持自主创新,甚至放弃(其他企业挤破头的)上市机会,聚焦战略,堪为范例。

第三,竞争

在鲁宾逊的荒岛上,在那一人世界中,竞争是不存在的。当然,荒岛上可能有其他的野兽,与鲁宾逊竞争、抢食,但那里不会有人与人之间的竞争。经济学上的竞争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营销学上的竞争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但归根结底还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决策人员间、营销人员间、研发人员间、制造人员间。

在鲁宾逊的一人世界中,有免费物品,也有经济物品。在争取较多的某种经济物品时,鲁宾逊是要付出代价的。想多吃一尾鱼,他就得减少休息;为了多获得一些木材取暖,减少苹果的种植就是代价。在荒岛上,鲁宾逊也要面对供不应求的现实,有经济物品的存在,要付代价,所以像我们一样,他也要在选择中进行取舍。唯一不同之处是:鲁宾逊的世界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竞争。

在那没有竞争的一人世界中,经济学很简单。因为在鲁宾逊的一人世界中没有市场,没有价格,没有货币、通胀、失业,也没有法律、警察、政治,更谈不上军备、中间人、合约、制度等问题了。没有这一切,经济学再复杂也不会复杂到哪里去。

经济学的复杂,完全是因为在鲁宾逊的世界中增加了一个人。有两个或更多人的世界,就变成社会。经济学的价值也是因为“社会”的存在而存在的。经济学的复杂,99%以上是因为我们不是生存在一个鲁宾逊式的世界,而是生存在一个多人的社会。简单说,微观经济学就是以个人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就是把所有人的共同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即便如此,宏观经济研究的基础,仍然是个人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宏观经济学无非是考虑和照顾了更多的人。

因为“多比少好”,在社会中,一个人对某种物品多要一点,其他的人也同样对这物品多要一点,僧多粥少,竞争于是就无可避免。竞争的定义,是指对一种经济物品有多于一人的需求。

在社会中,差不多每一种经济物品都是有竞争的。竞争于是就无处不有,无时不在。我们每个人从早到晚都在竞争。

我们得到的每一样物品,都是从竞争中赢得的。友谊、爱情、声誉;工作岗位、职务;晋升机会、涨工资机会;幼儿园、上学和奖学金;门诊挂号、(病)床位和知名医生;一丝一缕,一餐一饮……可以说,在社会中,我们很难找到不需要通过竞争就能够获得的物品。

“没有竞争”这个结论,从比较严格的经济学来看,是根本不成立的。一些不知所谓的经济学课本,在论垄断及专利权时,胡说什么没有竞争。但垄断及专利,只不过是压制了某一种竞争,但增加了另一种竞争。例如,人们会在竞争中夺取垄断或专利权,也会在被垄断了(或有专利权)的市场内,以相近或可替代的产品竞争图利。

在一个没有市场的社会中,竞争也是层出不穷的,只不过竞争的形式有所不同罢了。弱肉强食是竞争,权力斗争是竞争,走后门、论资排辈、等级特权等,也是竞争形式。道理很明确:凡是多过一个人需求同一经济物品,竞争就必定存在。(说明:因涉及核心概念,本文参阅并引用了张五常先生的相关论述。)



最后编辑:
作者:vicken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

你的email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