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动态 > 西方为什么没有“互联网思维”
2015
07-12

西方为什么没有“互联网思维”

现在社会上热议互联网+,+互联网。越说越玄越说越复杂,弄得大家都很困惑。尤其是那些专家学者,没进入互联网大潮也敢说话。

那些没在中国互联网大潮中畅游的专家学者,跑到西方跑到硅谷看了一眼,回来跟大家说。大事不好了,美国人现在已经在玩这些东西了。说中国人见都没见过,想都想不出来的东西,无人驾驶汽车,个性化定制的无人工厂。并说可以提高效率百分之多少多少。这回让我们中国人很纠结,我们的战略刚刚确定下来,即互联网+。我们还搞不搞云计算,大数据,工业4.0呢?

还有专家学者说,“互联网思维”这个概念,没有对应的英文,你们得小心。言下之意,肯定不对。

加上资本市场以及各家媒体热炒互联网创业。一方面是大量的烧钱,另一方面又是一夜暴富的新贵。人们真的很担心互联网泡沫再度破灭。其中的道理很简单,烧掉这么多羊毛,猪肯定受不了。

我希望互联网是一件事情。只要是一件事情,那别的事情都可以放下。只要现在有事干,别闲着就行了。

工业4.0、大数据、云计算,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先让德国人、美国人、日本人先干着。他们如果干成了,我们再把它移植到中国来,不晚。中国人很聪明,很多东西看一眼就懂了。在引进技术、设备、产品方面,中国人已经学会了,你们是懂的。

我很久以前就看过舒马赫写的书《小的是美好的》,他对发展中国家提出过非常中肯的忠告。与其去追互联网的风,也不要去追高精尖的风。我这里指的是企业,而不是一个国家。有一个资本大腕儿,曾经亲口对我说,高科技是一个陷阱。

互联网与工业4.0,就像股市一样,要么多,要么空。究竟做多还是做空,你们自己考虑。

我看好互联网这边的事。现如今,中国有几亿人口,拿着智能手机上网购物,上网聊天。傻子都不会认为这是一个虚拟世界。谁都知道这里面有大量的商机。

最关键的是,人们已经离不开手机了,手机已经成为人的一个器官了。互联网生存已经是一种现实了,几亿人口的生活方式已经改变,已经朝向数字化生存的方向转变。

这种在“需求链”上大规模发生的事情,在西方绝不会出现。西方人不可能有“互联网思维”这么种说法。其中的道理很简单,没有规模,哪来规模经济收益?中国则完全有可能,利用互联网规模效应,使现有的生产技术基础及其产能和效能充分发挥出来。

按照经济学“需求决定供给”的理论,供应链迟早会走上“大数据,云计算,工业4.0”的。有了基于数字化生存的大数据,才有可能云计算和工业4.0。

我认为,大数据必须从需求链上的数字化生存开始。只有大家利用互联网去购物、交流和社交、生活的时候,才会产生真正有利用价值的大数据,才会产生有经济价值的大数据,或可以被供应链所利用的大数据。可以断言,“需求链”上数字化生存方式越广泛越深入,由此持续产生的大数据才越有价值。

大数据首先应该定义为数字化生存方式中的数据,而且必须像中国那样具有几亿依赖移动互联网生存人口的规模化的数据。

离开了“衣食住行”那些跟生活有关的经济数据,供应链上的企业是不感兴趣的。就像我电脑中的那些图片文件,我都懒得去整理。甚至懒得去看一看,浪费时间和生命。

相比之下,西方能不能产生如此巨大的互联网效应,看不出来。所以他们没有“互联网思维”并不奇怪,西方人的追逐短平快利益的念头,不会比我们差的。我们有“互联网思维”是理所当然的。

由于西方没有理所当然的互联网规模效应,没有基于互联网的大规模社会和经济效应,他们理所当然地要去提高自己的制造柔性,提高“去人化”程度。加上西方人的生活本来就优越且优雅。他们喜欢把工作当做娱乐,他们喜欢在海滩上晒太阳,他们喜欢慢条斯理地喝咖啡,因此他们理所当然的需要工业4.0,提高智能化程度。

只要用IT技术连接上,构建1.0版的供求一体化关系体系,就有机会继续深化消费者或需求链数字化生存方式。可以想见里面的生意、商机是做不完的。可以断言里面的商机,一定以指数方式增长。

作者:包政



最后编辑:
作者:vicken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

你的email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