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商资讯 > 价格优势没有了,电商增长也就到边界了
2015
07-05

价格优势没有了,电商增长也就到边界了

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技术方式,电商要分走传统商业相当大的一部分份额,这点不容置疑。

然而,电商到底能占多大的份额,或者说电商的边界到底在哪里?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判断。

过去有两种判断。当电商刚崛起时,玩家主要是小商户,商业主流对电商过于轻视。然而,当淘宝快速发展时,商业主流又可能过于重视。这是两种极端的判断。我们曾经轻视过电商,现在可能又过于重视电商,轻视了传统商业的应变和反应能力。

技术在变,人们的认知在变。但在既定的技术和认知条件下,我们需要对未来做出判断。

商业的均衡

在商业历史上,误判的案例屡见不鲜。20世纪初,美国有人就宣告传统批发商业的“死刑”;20世纪60年代,日本再次宣告批发商业的末日;20世纪末,中国也出现了批发商业“无用论”。虽然批发商业的份额在不断缩小,但总体规模并没有缩小,只是分销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在零售业历史上,百货商业、超级市场、连锁、自动售货机、大卖场的出现,每次都被称为“零售业的革命”。然而,每一次都证明,这只是创新,而非革命。最终结局是零售商业形态多元化,创新的商业模式不是对过去商业模式的否定和覆盖,而是并存的格局。时至今日,最传统的杂货店仍然在大都市有顽强的生命力。

难道电商真的是零售商业进化论规律的否定吗?

说至此,我的立论不是对电商的否定,而是对目前流行的“电商是对传统商业的否定”的否定,是想形成对电商边界的正确认知。

我的立论是:电商最终一定会形成与传统零售商业的均衡模式。当然,电商也可能会形成与传统商业的嫁接与融合,如O2O。电商与传统商业均衡的边界在哪里?我们可以从电商成本、生活方式、交易技术手段和电商跨境交易四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发现电商的边界。

电商成本与电商边界

不必讳言,中国电商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初期的便宜。早期的互联网有“三个零”的说法:零成本、零时间、零空间。中国电商的便宜,又得益于马云的淘宝和众多VC们。

初期,电商为什么便宜?主要有四个因素的影响:

1

阿里系初期的“C店策略”。淘宝初期是个体户们的乐园,也是假冒伪劣产品的集散地。后来,即使是比较正规的B店(天猫),又成为商家甩尾货的地方。这是便宜的基础。

阿里在美国上市时,有人就指出:在美国上市最大的风险是货品风险,假冒伪劣产品可能成为被称为“秃鹰”的美国律师们追猎的目标,甚至有可能引发集体诉讼。当然,阿里现在有足够的条件与资格改进这些工作,我们也不希望这样的现象发生。这至少说明,未来便宜的这个理由不存在了。

2

电商的流量引导。初期,淘宝通过流量引导,捧红了一批淘品牌。现在,这些淘品牌在失去流量引导后,普遍成长困难。

流量引导的目的是为了造势。电商巨头们普遍已经度过了这个阶段,竞价排名实质就是流量收费。

3

政府的免税政策。政府的免税政策与电商的流量引导异曲同工,都是为了造势,属于放水养鱼策略,终极目的还是为了收更多的税。经济学家说,世界上有两件事是可以预测的,即死亡和收税。

4

VC们的风投支持。因为看好电商模式,VC们可以支持京东打价格战,却不对它提严格的赢利要求。传统商业赢利少了,股市就有反应。电商们亏了,股市可能在欢迎。

上述四个导致电商便宜的条件都是阶段性的,而电商成本的上升则是趋势性的。

成本结构的黄金交叉

传统商业的成本结构是:

人员+地租+广告+促销+扣点(分成)+售后服务。

电商的成本结构是:

流量+人员+扣点(分成)+广告+促销+物流+售后服务。

在既定的货品情况和商业模式下,影响传统商业绩效的主要外部因素是地段与租金,影响电商绩效的主要外部因素是流量。正是租金和流量成本的变化,影响着传统商业和电商成本的变化。

2000年前后,在电商崛起前期,传统商业的成本上升很快,此阶段恰逢电商大打价格战,成本和价格优势明显。2010—2012年,电商的突飞猛进,就有这个背景。

现在看来,传统商业的租金仍然在上升,但上升速度已经大大减慢,特别是受电商挤压,传统商业短期经营困难,影响了租金上升的速度。与此相反,电商的流量成本越来越贵,已经迫近黄金交叉。电商成本高于传统商业成本的时期可能很快就会来临。一旦出现成本黄金交叉,电商成本高于传统商业,电商就会与传统商业在成本结构上处于均衡状态。电商因为便宜而猎取的市场份额就会受到影响。

虽然没有统计数据,但有一个说法,电商80%是亏损的,由于看好电商,不愿意放弃,所以很多电商在硬撑着,当然还有一些后知后觉者,挤破头往里进的。传统商业的亏损比例可能远远低于电商。这里面不排除电商战略性亏损的原因,但战略性亏损的是大商家,小商家的亏损更大的可能是经营性亏损,而非战略性亏损。

一旦电商不便宜,或者更贵,电商在中国还有竞争优势吗?如果缺乏价格优势,它的增长就快到边界了。

电商的产业结构与成本

电商不是“零成本、零时间、零空间”吗?电商的成本怎么会越来越高呢?

对于垂直电商而言,要获得流量,必须支付宣传费用。这也是流量成本。当然,也有一些企业擅长公关和造势,比如小米、京东、苹果,因为是某个时代的风云人物或风云企业,获得流量的成本可能比较低,但一定只是阶段性。时代的明星,也是时代的过客,很少有长盛不衰的话题人物或话题企业。

对于平台电商,除了品牌的黏性而获得一些免费流量外,主要流量来源还要靠购买。电商产业结构的特点决定了流量将会越来越贵。

传统商业受商圈限制,即使有沃尔玛这样的大商家,数量也是有限的,更何况沃尔玛在美国开店还受“大店法”的制约,开店是受限制的。这就决定了传统商业有两个分散特征:一是各类形态的商店是分散的,是共存局面,没有绝对的主导者;二是在地理上是分散的,除了主流商圈稍微集中点外,次级商圈是比较分散的。比如,万达的城市综合体实质上就是在造商圈,商圈越多,租金就越便宜。

从电商在中国的实践看,平台电商生存得更好一点,垂直电商经营难度很大。这正好与美国相反。如果以垂直电商为主,电商的集中度可能更低一点,竞争性更强。平台电商的集中度很高,在全国范围内,现在阿里系一家独大,未来也可能只有数家综合性的平台电商。这意味着,电商与传统商业相比,从产业集中度看更高一些。

电商逃得过零售商业的轮转假说吗?

在最成功的时候,很多人以为会一直成功下去。

其实,成功的种子是在困难的时候发芽的,危机的导火索恰恰是在成功的时候点燃的。

哈佛教授麦克奈尔提出的一套理论,就证明了这一点。

这套理论叫零售商业的轮转假说。新型商业机构初期都是“三低”(低地位、低毛利、低价格),如果成功,就会改善设施,提供更多服务,就会增加费用,强制价格提高,结果都会与它所替代的商业机构一样,成为“三高”(高地位、高毛利、高价格),直至新的商业机构出现。这就是零售商业的轮转假说。

我把轮转假说称为零售业的宿命。

那么,电商能逃脱零售业的宿命吗?

零售商业的另一条宿命是业态共存。当一种商业形态从“三低”向“三高”转化过程中,会出现新的替代商业,有人称之为商业革命。

然而,商业有平衡作用,因为新的“三低”商业出现,原商业机构向“三高”的转化会变慢、停止甚至下降,于是,形成了不同商业形态共生的局面。所以,零售商业没有革命,只有创新和共生,没有一种处于压倒性优势的零售商业。

因为集中,所以有宿命

轮转假说是一个猜想,还是有一套商业逻辑?

虽然名为假说,其实是很直白的商业逻辑。

商业宿命的逻辑是什么?就是集中商业的悖论。悖论就是自相矛盾,左右为难。好坏都因为它。

传统商业,都是集中商业。集中商业,越大越好,人气足。这是商业的逻辑之一。

集中商业,必然带来对稀缺资源的争夺,比如优质地段,比如货架。对优质资源的争夺,必须推升成本。成本推升到一定阶段,必然带来商业轮转。 这是商业的逻辑之二。

两个逻辑相互矛盾,这就是商业宿命的逻辑。因为是悖论,所以没解,只能是宿命。

商业增加最快的成本是什么?

不是商业设施成本,不是人力成本,不是供货成本。因为设施成本、人力成本和供货成本是全社会同时增加的。

增加最快的商业成本是房租,或称级差地租。优质地段总是稀缺的,对优质地段的争夺,导致房租增加很快。所以,商业轮转,从“三低”向“三高”转化不可避免。

传统商业,解决“三低”向“三高”转化的有效方法是开辟新的商圈。正如前几年中国的商业地产快速增长一样。

以万达为例。万达在全国建“城市综合体”,往往选择地价较低的地段。由于开发“城市综合体”,快速引入大量人口,为商圈形成创造客流。再通过战略合作的商业机构,形成新商圈。

商业宿命的逻辑,就这样形成了:因为集中,所以总有稀缺资源。为了争夺稀缺资源,就会竞相出高价,出高价的结果必然抬高成本。这是商业宿命的逻辑。

商业设施的建筑成本,不因地段而有差别。但房租是有差别的,房租的差别是因为对稀缺资源的争夺引起的。所以,最终决定商业成本的不是实体成本,而是非实体成本。

有人说,目前最危险的资源是商业地产,因为电商出现了。电商刚兴起时,是“三低”商业。

电商最稀缺的资源

电商崛起,还是因为“三低”。“三低”的原因,营销的说法是砍掉了流通成本。

这是所有新型商业崛起的共同逻辑,只是说辞不同而已。总而言之,是为“三低”提供合理的理由。

电商是集中的商业吗?目前看来是的。电商的集中度,比线下更高。

既然电商是集中的,那么一定有对稀缺资源的争夺,成本的上升是因为对稀缺资源的争夺提高的。

哪怕电商的实际成本真的为零,但只要有稀缺资源,一定会把成本抬高到引发新的商业形态产生为止。

电商最稀缺的资源是什么呢?

是屏幕资源。因为没有指向的消费者,一定是打开第一屏,第一屏就是最稀缺的资源。

无论是平台电商,如阿里系,还是垂直电商,如京东,他们最稀缺的资源都是屏幕资源。因此,必然引起对屏幕资源的争夺。这与平台电商和垂直电商的商业模式没关系,但收费形式可能有差别。

电商成本一定会增加。电商最后的成本是多少,与电商的实际成本没有关系,只与稀缺资源的争夺有关。

可以这么说,哪怕某种商业的所有成本为零,最后一定会因为稀缺资源的争夺而产生成本,并且成本直追有成本的商业。

电商的轮转周期更短

集中的商业,一定会从“三低”走向“三高”,电商也不例外。

如果电商逃不过商业宿命,那么它的轮转周期是多长呢?

这个判断,决定了马云与王健林赌注的结局。

传统新型商业的轮转周期比较长,主要是商业地产高到一定阶段,人们会开发更多的商业地产。也就是说,通过开发更多的商业地段,平衡了对稀缺资源的争夺。所以,传统商业的轮转周期比较长,可以高达几十年。

电商的轮转周期有多长,取决于是否有手段平衡和分流。万达不断建设新商圈,就起到了对传统商业的客源分流和成本平衡作用。

电商有客源分流和成本平衡的手段吗?电商的数量在增长,但主要电商的占有率和绝对额上升很快,所以,截至目前,电商还没有起成本平衡作用的替代对象。

电商最稀缺的屏幕资源,没有替代资源,也无法扩展。因此,对屏幕资源的争夺将更激烈,屏幕资源的价格上升速度也将更快。

我曾经建议阿里系分拆,像美孚和TA&T那样分拆。分拆的结果是创造更多的“首屏”资源,但估计马云不会这么干。

这意味着电商的轮转周期更短,除非电商更加分散。

谁来轮转电商

按照商业的轮转假说,目前的电商是无法持久的,除非商业轮转假说不成立。

商业轮转假说,有一个隐含的前提假设,即集中化的商业。因为只有集中化的商业才存在对稀缺资源的争夺。商业变传统,不是商业形态落后了,罪魁祸首是对稀缺资源的争夺,其他的都是包装后的营销语言。

也就是说,如果电商未来集中度降低,或者出现分散的商业,商业成本真正下降,新的轮转就会产生。

我认为有两种情况:

1

目前集中性的电商变得更加分散

2

依托去中心化社会化营销工具的新商业出现

分散的商业,吸引客流的成本更高。比如,某个企业独立做电商,虽然不存在对商业稀缺资源的争夺,但为了吸引客流要付出更多的传播成本。所以,此路不通。

社交媒体的出现,有可能改变这种局面。社交媒体能够定向传播,定向吸引客流,不再像电商那样争夺屏幕资源。

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未来有两个方向。一是目前的电商,只是一个技术平台,不再是流量的主要来源,流量来自于社交媒体的定向引流,从而改变争夺屏幕资源的现象,至少缓解这种现象;二是分散的互联网商业,比如基于微信的“微商城”,社群作为流量来源。

微商能否成功,我不能判断,因为微商只是个案。从商业逻辑看,去中心化的商业,完全有可能摆脱商业的宿命。

当然,只要是商业,就一定有成本。没有成本的商业,只是传播的噱头,或者是成本的转移。比如,社群传播和引流,同样是有成本的。

社交媒体的传播与引流,与集中商业的争夺稀缺资源有不同吗?虽然都是成本,却有巨大的差别。对稀缺资源的争夺是不可控的,成本不由自己决定,而是由竞争对手决定。社交媒体传播的成本,是企业自己可控的。除非你不愿意自建社交媒体,而是购买社交媒体的流量。

目前的电商,仍然未改集中商业的特征,所以,所谓的商业革命,只是技术手段的革命。真正的商业革命,除非改变了集中商业的特点,才会引起商业逻辑的改变。

如果你在目前的电商时代缺位了,最好的办法不是用更大的代价去追上电商时代。要从轮转电商的商业形式入手。

商业一直在轮转,但商业的逻辑没有变。



最后编辑:
作者:vicken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

你的email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