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不上共享单车这个风口,不如我们造一个风口吧。近日,移动电源租赁企业深圳街电科技有限公司已获得亿元级别A轮融资,IDG资本、欣旺达参与领投。同时,充电宝租赁企业北京伊电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品牌称“小电”)已获得金沙江创投、王刚领投,德同资本、招银国际、盈动资本跟投,共计千万元天使投资。同处一个赛道的来电科技也于几天前完成A轮融资,该公司创始人更是豪言“要在三个月花光一个亿”。
昨天,“小电”传来Pre-A轮融资消息,在新一轮融资名单中,赫然可见腾讯的身影。
那么,充电宝到底有没有共享的价值?有没有成为新的风口的可能性?又是不是伪风口呢?
看这几点。
一
我们不妨拿共享充电宝和共享单车对比,两者都是「共享」概念,但共享单车的使用频次远高于共享充电宝,根据数据显示,摩拜用户每天使用次数超过8次,小蓝单车也接近6次。单个用户使用共享充电宝显然不会达到这个次数,正常情况下,租赁一个充电宝至少可以使用一天。
来电科技创始人袁炳松在接受《中国企业家》杂志采访时提到,「单车一天也就收入1块5到两块,我们一天平均0.7-0.8次,一个充电宝每天收入4块多」。
2017年初,来电科技线下有1000个点,日租借次数2万次,那么,大概可以估算出这种共享充电宝每日流水有多少了。这是考虑来电科技在共享充电宝赛道前列,且不排除披露数据有水份的情况下得出的内容。
可见,共享充电宝的使用频次虽然没有共享单车那么高,但它的盈利能力显然强于共享单车。只是,和共享单车拼盈利能力,本身意义并不大。
但不能否认,充电宝在关键时刻还是非常有用的,这种感觉,就像在火车站、汽车站外面摊位卖的充电宝,你明知道质量一般般,但还是会选择购买。毕竟在城市生活中,手机、笔记本等设备没电,对生活和工作都影响很大。
所以,充电宝有共享的价值,但这个价值的上限在哪里,很值得思考。本质上它是线下无人设施的一种,和那些迷你KTV、自动售饮机等没太大差别。
二
目前奔跑在这条赛道的公司有十多家,但绝大多数都还没有完成融资。在赛道前列的平台主要有来电、街电、畅充和小电这四家,融资均达到千万级别以上。总的来看,大家都还在天使轮、A轮的阶段,产品还在打磨。
(来源网络)
所以,你会看到共享充电宝现在是资本驱动,不得不靠烧钱抢占市场。为什么要抢占?因为它和共享单车不太一样,共享单车是全程流动的,共享充电宝必须要有一个定点取拿。这就很关键的。
你的定点放在哪里,是否属于市区高级商圈,是否属于旅游景点,是否在高级办公楼下,这都直接影响到充电宝的使用率。
与当年的外卖大战类似,现在大规模烧钱就是抢点,前面我们说了,共享充电宝的价值有上限,理论上同一个商圈并不需要两个以上品牌的共享充电宝,那么,谁先抢先入驻人流量大的商圈,谁就将取得优势。当然,率先入驻的充电宝租赁平台还可以与商城签订排他协议,保证自己在这个商城的市场占有率。
这样一来,共享充电宝领域的马太效应会非常明显。试水投资中等偏下实力的共享充电宝平台,就要注意了,也许会死得很快。
三
这种企业的护城河在哪,有没有技术壁垒?当年共享单车刚出来的时候,摩拜赶紧说自己是技术公司,但也没有提高共享单车的入场门槛。相比较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的技术壁垒更低,甚至是无。
我们拆开来看,每一次租赁交易,都涉及到充电宝、平台和用户。充电宝不是平台生产的。比如来电科技获得设备商飞毛腿的支持,街电科技获得海翼的支持。平台很依赖设备商,理论上制造充电宝的技术难度比单车要高很多,平台自主生产的可能性不高,相反还有可能被设备商「截糊」。就像,要是飞毛腿和海翼对共享充电宝有想法,它们也可以自己来做。也就是说,这种共享充电宝行业是没有什么技术壁垒的。
但它有护城河。在强大资本驱动下,谁先抢占到足够份额的市场,谁就可以站稳脚根,这就是它们的护城河。现阶段,可以说是比拼线下渠道扩展能力,也可以说是筑建护城河的阶段。
关于共享充电宝,还有几个小建议。
1、现阶段比拼的是线下渠道扩展能力,这些共享充电宝企业可以去找找当年O2O大战、外卖大战、网约车大战留存下来的线下推广“勇士”了。毕竟姜还是老的辣,看摩拜找来前UBER的上海总经理,现在多么生猛。
2、虽然充电宝的取还都要在一个固定点,但我建议可以考虑和一些知名品牌合作,「取」还是在固定的点取,但「还」的地点,建议多样化。参考类似出国使用的WIFI租赁服务。
3、作为投资者,不要过多地被「共享」概念迷惑。遵循价值投资的原则,现在的共享充电宝实质上是无人设施的一种,但「是否无人设施」只是一种交易方式,重点是产品好不好,有没有人买。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www.vicken.net/12135.html
- 转载请注明: vicken 于 vicken电商运营 发表